安登娘娘牧羊處,白羊長臥羊兒山
來源:發(fā)布時間:2023-06-20 15:18:14
羊兒山,又名常羊山,位置在隨州市隨縣殷店鎮(zhèn)北面約三公里處。相傳,這座山是炎帝神農母親安登牧羊的地方,加之山上草叢中有成片成片的白石頭,遠看如同一群群臥羊,人們稱這山為羊兒山。
炎帝神農的父親是少典氏之君,就是少典氏部落的首領。那時候,少典氏部落活動在氵厥 水流域和漂水流域這一大片地方,少典君娶了有嬌氏之女安登為妻。部落時代為原始祀會,物質貧乏,人性拙樸,部落首領及夫人不僅要勞作,而且還要做在前面,為眾人示范。
安登娘娘未出嫁時,在有嬌氏部落教人牧羊,與少典君結婚后,雖貴為部落首領夫人,仍未放下牧羊鞭,她以烈山為后方基地,四出牧羊,足跡遍布氵厥 水流域和漂水流域,在兩個流域的很多山坡都留下了牧羊的蹤跡。
所謂常羊山,就是安登常常牧羊的山。父老們說,氵厥 水、漂水兩岸的很多山都是常羊山,可以說桐柏山西麓、大洪山東麓處處都是常羊山。
具體地說,氵厥 水左岸、龍脈河以東的一大片丘嶺,就是當年安登常年牧羊的大牧場,人稱常羊山。這片山嶺,坡崗連綿起伏,坡度平緩,草場面積大,而且其間還有小溪、河流、池塘,水草豐茂,羊群有草吃,有水喝,生存適宜。到了近當代,幾經演變,這片曾經的牧場,人們并非稱為常羊山,而是稱為太山。太山,即大山;是說面積大,名氣大,承載的文化份量重。
安登的羊群很大,有九九八千一百只羊,羊群移動時,遠遠望去如白云漫卷。為了確保羊兒進食草量的充足,安登帶著羊群從氵厥 水流域到漂水流域,不斷地轉場。
轉到漂水河谷后,漂水左岸的羊兒山距漂水神農洞府大約五六里地,是一座不太高但緩坡很大的山嶺。山上樹少草多,綠草如茵,溪流淙淙,是又一處天然牧場。羊兒有草吃,有水喝,吃飽了喝足了,就在山坡上撒歡。
漂水羊兒山的草長得深,初到此處時,羊群有些躁動。安登仔細觀察,發(fā)覺是草深了影響羊兒啃咬,羊兒要把尖嘴巴伸進草叢才能咬到草莖,而嘴巴下伸后草梢又會扎擾羊兒的眼睛,以致羊兒不能輕松自如地吃到青草。
安登發(fā)現(xiàn)問題后,掏出了一直隨身帶的桃木梳,這桃木梳是安登的一件寶貝,緊急時安登呼喚“木梳——木梳——”這桃木梳便金光四射,十分眩目,豺狼虎豹、妖魔鬼怪見而畏之,避而遠之。安登長發(fā)齊身,每天用這桃木梳梳三下,便順柔垂身,美如瀑布。當下為了羊兒吃草方便,安登拿出木梳,向東南西北四方各梳了三下,厚密的草叢便起了波浪,有波有浪,草莖側順,羊兒一偏頭就能啃斷幾根草,吃起來就方便多了。安登細心照料,羊兒們可高興了,食草飲泉,歡蹦亂跳。
炎帝神農小時候名字叫石年,炎帝之稱、神農之稱,那是后來“殖五谷”、“嘗百草”、成就偉大事業(yè)之后的事情,而且是大眾給“評定”的稱呼。且說石年長大了,成了小伙子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,他沒有跟母親一起去牧羊,而是迷上了耕種,他要燒荒墾田,推廣五谷。石年燒荒,首先在氵厥 水河谷的九龍山點燃了火把,燒掉荊棘叢,開墾出可種之地。這之后,人們稱九龍山為烈山,稱石年部落為烈山部落。石年燒山與大規(guī)模的牧羊之間存在沖突,母親安登支持兒子的事業(yè),不再大規(guī)模地發(fā)展羊群,轉而開始圈養(yǎng)豬、羊,還有雞、鴨。培育出了家畜家禽。
若干年后,母親安登走完了人生歷程,撒手人寰。常羊山上的羊群聞訊哀慟不已,熱血凝結,化為一個個白石頭,如蹲如伏,葡伏在常羊山上——至今仍在那里。因此,人們稱這山為羊兒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