炎黃文化專欄|炎帝神農培植稻谷——炎帝神農系列故事之八
來源:中國網發(fā)布時間:2023-09-27 14:38:28
古時候沒有稻谷,炎帝神農培植出了稻谷。
那是一個秋天,炎帝神農上烈山采藥,他一路走一路看,路過一片山谷中的濕地時,發(fā)現(xiàn)草叢中有幾株葉子很長的植物,上面結滿了穗子,穗子上滿是毛茸茸的草籽粒。炎帝神農對樹上的果、草上的籽,特別留心,他要給部落的人們發(fā)現(xiàn)食物,有許多野生的果、籽是可以吃的。
炎帝神農正在想,這草籽能不能吃呢?卻見一只小鳥輕巧地掠過草籽梢頭,抓走了一枝小穗穗。它抓去干什么?炎帝神農已經有了經驗,鳥獸能吃的東西,其中大多數(shù)人也是能吃的。鳥獸是人的好伙伴、好朋友,炎帝神農那個時代的人比現(xiàn)在的人似乎更明白。
炎帝神農捋下幾粒草籽,剝了帶毛的皮殼,放到嘴里嚼了嚼,有點麻,有點甜,還有點香味,過了好一會也沒什么難受的反應,初步判斷是可以吃的東西。請教部落的老者,老爺爺們說,那玩藝兒名叫野稻,因為喜歡生長在有水的谷地,又叫野稻谷。炎帝神農說“我們像馴牛一樣,把它馴化過來,就去掉那個‘野’,它就是稻谷?!?/p>
春天,炎帝神農犁田、松土、灌水,播下了野稻谷種子,種子發(fā)芽了,炎帝神農挖渠引水,適時灌溉,細心照看,殷勤守護。
秋天,野稻谷成熟了,金黃金黃的。收割以后,炎帝神農把野稻谷當成寶貝,精挑細選,挑選粒大、顆粒飽滿的谷粒做種子,年復一年地選育、馴化、培養(yǎng)。終于,野稻谷的茸毛逐年退化,顆粒一年比一年飽滿,終于有了人工培育的稻谷。稻谷褪去谷殼后,就是雪白的米粒,人稱稻米。稻米可煮飯,可煮粥,還可磨面,做成餅、糕等多種食,成為古先民乃至當今民眾滋養(yǎng)生命的主要食物。以稻作農業(yè)為主的農業(yè)文明,點亮了中華文明的曙光。
(本故事流傳于湖北、湖南地區(qū),劉永國整理。劉永國系高級編輯,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,隨州日報原社長、總編輯)